• <rp id="6w774"><object id="6w774"><listing id="6w774"></listing></object></rp>

  • <th id="6w774"><track id="6w774"></track></th>
      1. 當前的位置:首頁 > 人文寒亭

        柳毅山

                 柳毅山在濰坊市寒亭區朱里鎮境內。柳毅山因唐朝時該山腳下梅花村內有柳毅其人而得名。柳毅山亦稱土門山,考舊時山之東側有幾十米高的穹隆形山門。山門因積年累月暴雨沖刷自然形成。“東自登萊達濟西”的千年古驛道即從此土門中穿過。早年間土門穹頂之上槐林深深,花香陣陣,鳥語蟬唱,南北渡人。解放以后,大煉鋼鐵時山門之上的樹木砍伐殆盡,村人基建取土過度,導致土門轟然坍塌。

                柳毅者何許人也?據柳毅山腳下的亓家莊《柳氏族譜序》記載:柳毅是唐朝年間亓家莊柳氏先祖。讀《中國文學史》,唐憲宗德宗(公元780年以后)年間,隴西人李朝威寫了傳奇小說《柳毅傳》,元代尚仲賢依此改編成戲曲《柳毅傳書》以后,在中國文學史上,“柳毅傳書”與“梁祝”、“天仙配”、“白蛇傳”并稱為中國民間四大神話傳奇故事,爍古噪今,名滿天下。

        柳毅山民俗文化

                1、柳毅山古建筑群柳毅山頂地勢平緩,20世紀初山頂中心地帶曾有占地5000多平米的古廟建筑群落,稱東岳廟,方方正正,座北面南,四周圍墻,前有山門三間,斗拱飛檐,巍峨壯觀,馳名魯東魯北地區。院內正殿天齊廟,俗稱大殿。東配殿柳毅祠(亦稱龍王廟),西配殿老母廟(亦稱泰山行宮)。進入山門(廟門),正中甬路兩側有唐宋元明清古碑40余座,兩側有東廊房、西廊房、鐘樓、寢宮等。山門前一箭之地有柳毅橋,現在橋面的青石板遺跡依然清晰可見。橋之東有一磚砌的六邊形水池,俗稱天池,因與柳毅傳書有關,又稱龍池、海眼。再東有柳毅井,是柳毅在山讀書時吃水之井?,F在該井保存完好,水深盈尺,豐水之年水自井內溢出。幾年前山上管理人員還從此井挑水吃。廟宇之西有柳毅讀書處,土坯房三間,土墻柴扉,內有古杏數株。院窘樹盛,枝柯出墻。

                2、柳毅山民俗信仰正殿天齊廟內供奉主神黃飛虎?!斗馍裱萘x》中姜子牙說:“敕封爾黃飛虎為五岳之首,加敕一道,執掌幽冥十八層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鬼仙,俱從東岳勘對,方許施行。特敕封爾為東岳泰山齊天仁圣大帝之職,總管天地間吉兇禍福。”龍王廟內供奉柳平王塑像,兩側壁畫霹靂將軍和閃光娘娘,三神同司雨、雷、電,是庶黎逢旱祈雨頂禮膜拜的神祇。老母廟內供奉的是泰山老母,亦稱泰山老母行宮。民間傳說泰山老母為免善男信女千里奔赴泰山進香還愿羈旅之苦,特在柳毅山設行宮一處,降階屈尊,便民利民,神亦有情。老母廟內還有送生娘娘,簇圍著許多造型生動的小泥娃娃。少婦老嫗到此求子問嗣,便用紅繩系于小泥娃娃頸項,此舉稱作“栓娃娃”。據村民傳說,頗有靈驗。我曾慨嘆:一山一宇三神,既管超度輪回之死,亦管人丁繁衍之生,又管風調雨順之安,三種俗信文化系統并存,廟各塑其神,神各司其職,民各訴其愿,心各達其靈,不亦奇哉!調查得知,1939年古歷11月19日夜,國民黨地方武裝二縱隊王龍衛部,為防日寇占山駐兵,縱火將古廟焚毀。為了抗日,神亦捐軀,痛哉、惜哉、壯哉!

                3、柳毅山廟會古今相傳柳毅山廟會歷史悠久,自盛唐迄今,歷千年不衰。每年古歷四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為柳毅山傳統廟會,而以四月十五廟會為主為盛。屆時正式趕會日為三天,方圓百里之內,旬月之間,善男信女,行商賈貨,販香賣履,身背肩挑,車拉驢馱,簇集擁來。正會之日,漫山遍野,篷攤勾連,人頭攢動,市聲鼎沸,燒餅果子香,出籠包子熱。最是熱鬧雜耍處,密密匝匝的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變魔術的,耍藏掖的,有的大變活人,有的當場分尸,拉洋片的高聲吆著“看西洋景咯”,賣冰糖葫蘆的高叫“一個銅板一串”。柳毅山廟會的靈魂是唱三天大戲,鑼鼓一響,人流齊集涌去,圍著戲臺,如潮水舐岸,人浪進退起伏,看不盡鶯嬌燕喘,聽不完怒嗔笑罵,特別是那些年青后生們,那有看戲的心喲,擠搡吧,廝磨吧,起哄吧,打糊吧,男女老幼混擠在一起,成了一鍋沸騰的粥?,F在,為了滿足群眾需要,每年廟會增加了三次:正月十五、三月初三、七月十八。

                4、柳毅山民間故事調查中,收集到幾十個柳毅山系列民間故事,已編輯整理成《柳毅山文化集粹》一書。柳毅山是一方藏蘊豐厚的歷史文化沃土,民間文化就是生長在這塊沃土上的一架千年葡萄,枝繁葉茂滕牽須繞的葡萄架下,孕育了串串璣珠紫紅醉沁心脾醇香悠長的民間故事。順著草蛇灰線、伏延千年的滕蔓思捋,葡萄架下雨如絲,民間故事傳神奇:

                一是山廟住持吳道士系列故事,以及他與嶗山道觀深厚的歷史淵源。我們采訪了柳毅山朱里二村80多歲的劉愛英老人,她回答說:“1988年,俺和村上幾個上了年紀的人去嶗山進香,到了前清宮前,我們在樹下休息,這時過來一個道士,問俺們是哪里人,俺說是柳毅山下朱里人,那道士喜不自禁地說,吳道士的老家來人了,快請,快請。”……

                二是民間祭祀系列故事。如逢大旱之年,七品縣官社里民紳善男信女便組織起來在柳毅廟前祈雨。古代那場面過程莊嚴肅穆,今天聽來卻頗滑稽:幾百人甚或上千人集齊之后,上牢獻牲,焚香燒紙,鞭炮齊鳴,三跪六叩,再由兩名齋戒沐熏的童男去天池內撈一生物(小魚小蝦蜻蜓幼蟲之類),并小心翼翼地用水桶請回來,將此生物放入廟門前事先準備好的大木盆內,于是請神看戲祝詞朗朗。傳說柳毅顧念鄉梓,此舉也真靈驗,其實是正符合了久旱未雨必降甘霖的自然規律。神道人道亦須符合自然之道。

                三是柳氏家族系列民間故事。說柳毅少小時在山上砍柴、讀書,被吳道士相中,收徒修道成仙,后吳道士遷往嶗山,柳毅接班成了山門道長?,F在亓家莊柳氏族人中一些年長者,還每于歲末除夕之夜來到山上柳毅廟中,坐以待旦,與老祖宗柳毅一起過年。解放后亓家莊村內仍有柳毅祠堂,生產隊時候改建為辦公室。祠堂內塑柳毅像居中,寅、辰二妣祖在旁,另在側有一紅綢覆蓋的臥像,族傳是毅之發妻名曰廑娘,此廟祝格局與柳氏族傳之《柳毅傳》故事相合。柳氏家族系列故事中最精采跌宕者,非我們去柳毅姥娘家采訪莫屬。夏日炎炎,我帶四名退休老教師去化埠村采訪,隨機找到在樹下乘涼的幾位老人,而后老人傳老人聚集了十幾位,竟眾口一詞認可柳毅姥娘家是該化埠村唐姓。并指證身旁的大樹(千年古槐),就栽種在柳毅他姥娘家門前。還有柳毅姥娘家妗子待他不好,“凍死不烤燈頭火,餓殺不吃貓剩食”的故事。此故事是否源于已佚的原本《柳毅傳》,也未可知。最后,我請化埠村唐姓老人在我們的采訪記錄上簽了字。故事最廣播神奇者非擺渡黃河莫屬:因為柳毅是黃河水神,是柳姓宗親,渡船必有柳姓之人乘坐,方能保佑安全。

               四是“禿尾巴老李”系列民間故事。“禿尾巴老李”有無數的地域民間傳說版本。柳毅山“禿尾巴老李”民間傳說故事梗概如下:相傳“禿尾巴老李”(當地人叫“沒尾巴老李”)是柳毅山南脈太公堂山下李家寨人,生而有異,父斬其尾,一道紅光普天蓋地,負痛興云布雷而去。“沒尾巴老李”潛居黑龍江,不記父仇,事母甚孝,每年四月十五生日必回李家寨上墳敬香,其行跡過處,必有風雨雷雹,村人苦之,在柳毅廟中塑“雹消爺”神像(據傳此雹消爺是當年韓信手下的軍師韓非,足智多謀,能消雹災)以禳災,并在四月十五廟會日唱大戲,請“沒尾巴老李”看戲,敘鄉誼,套近乎,請方便。此后村人如遇雷暴天氣,反復默誦民諺“四月十五唱大戲,不下雹子砸朱里”,默誦中把菜刀、剪子、二齒子等鋒銳之屬拋于院中,消雹降雨,祛禍祈福。舊時柳毅廟前四棱碑記其事甚詳,惜哉此四棱碑已做了橋基深埋地下。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亚洲一二三四五区_一二三四日本中文视频_亚洲AⅤ日韩AV电影在线观看_日本人妻中文字幕乱码系列
      2. <rp id="6w774"><object id="6w774"><listing id="6w774"></listing></object></rp>

      3. <th id="6w774"><track id="6w774"></track></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