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傳統方式制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象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樸。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于明代,興于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余、安樂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升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明代是木版年畫發展成熟階段。那時這個村就“家家印年畫,戶戶扎風箏”。建于明崇禎十三年的“吉興號”年畫作坊,面積239.4平方米,房屋11間,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年畫繪刻工麗縝密,古樸雅拙。開始楊家埠民間木版年畫題材比較狹窄,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迎合民間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繪制《灶王》、《門神》、《菩薩》、《玉皇》等;在繪刻方面,一部分取法于宗教木刻畫,如《三代宗親》、《神荼郁壘門神》等;一部分取法于小說、戲曲、科技書籍插圖,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從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畫業發展的畫店有同順堂、吉興、太和、公茂、恒順等。明末,因戰亂遂遭破壞。
清代前期,年畫又得以恢復和發展。又有萬順、公興、公義、公泰、永盛等30余家畫店大量進行年畫生產。年畫品種增加,繪刻技術更加精熟,產生了如《張仙射狗》、《年年有魚》、《劉海戲金蟾》、《博古四條屏》那樣繪刻穩健,具有節奏感的大量優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在此后一個半世紀里,楊家埠“畫店百家,年畫千種,畫版數萬”,是全國三大畫市之一,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更加齊全完備。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此時畫店紛開,僅西楊家埠由楊氏一家開設的就有82家。清末,制作精細的楊柳青年畫傳入之后,給楊家埠年畫固有的古樸雅拙一個很大的刺激,有些藝人不再沿例其本,開始創新。首先新出的年畫開始多以戲曲故事與公案小說為題材,如《打櫻桃》、《空城計》、《打漁殺家》等等。其次是“發福生財”的吉慶畫,如《五路進財,發財還家》、《搖錢樹》、《大春?!?、《三大家》等等。這些作品給深受列強入侵、盜賊蜂起之苦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
清末民初,木版年畫開始“以變圖存”的革新。大順畫店的楊九經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創立了東大順畫店。他支持劉明杰、楊毓珂、楊萬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師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它繪畫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面生動活潑。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筆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刷成“墨貨”,如《山水四條屏》,古樸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銷售。應該說,這是楊家埠年畫“隨欲而進”、“以變圖存”的改革創新時期,它適合人們已經改變的欣賞習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1951年、1952年華東局文化部與山東省文化局先后兩次派人對楊家埠年畫進行全面調查,先后創作了22幅年畫,對繼承發展楊家埠年畫提供了新的經驗。之后,不少專業美術工作者傾心于楊家埠年畫的創作。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吸收了歷史和現代的制作方法,將楊家埠年畫提高升華,并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創新,創作了大量新畫。
歷史溯源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與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的全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楊家埠木版年畫起源于寒亭南三華里的楊家埠村,從業者多是楊氏家族后裔。據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多年的認真挖掘和考察,初步查清以下幾點:一是根據楊氏家譜(寒亭檔案館收藏)所載楊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縣,自前明洪武年間遷浞水西岸。隆慶二年因水患變遷西埠(現西楊家埠村址)。又據《寒亭地名志》考,西楊家埠是楊氏遷入和建村,故楊家埠年畫起源應不早于楊氏遷入建村。二是據楊氏家譜記載,在明代已建立起了大順、長興、吉興等十多家畫店。三是楊家埠木版年畫早期的情況已很難考究,從現有的實物如楊氏宗譜可查的明隆慶二年復遷西埠立村開始至今430多年。到明末清初已發展到相當規模,生產的年畫以門神,灶王為最多。如大順畫店,在嘉慶年間就逐漸定向生產發展,到道光年間,大順以印制東北群眾需要的“大門神”(一整張紙一幅)出名,被稱為關東莊,還有專印“門神”的莒州、沂州莊,印“灶王”的膠州莊等。楊家埠木版年畫在發展過程中,若干代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吸收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豐富營養,根據農民群眾的愿望、要求和欣賞習慣,適應木版套色和手工操作的生產方式,不斷成長,使其日臻成熟。
傳統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多為藝人自畫、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橫披、方貢箋、福子燈、花瓶及各種神像等。清乾隆、嘉慶年間,創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當時生產勞動的年畫作品。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了反映政治、風俗、諷刺、幽默、故事、戲曲、花鳥等方面的題材,如《義和團》、《炮打日本鬼》,廟會風俗畫《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擔子》、《打婆婆變驢》和《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封神演義》,以及《天下地理圖》、《天下帝王圖》、《四岳圖》等作品。這時,年畫體裁繁多,一戶農家院落從大門到炕頭,從糧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內容和形式的年畫供張貼。
清咸豐年間,天津楊柳青半印半畫年畫傳入,逐步與楊家埠年畫相融合,拓展了楊家埠年畫的創作風格,豐富了內容,增加了品種,成為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的組成部分。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緒末年),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極盛時期。西楊家埠畫店已達100多家,附近十幾個村莊也興辦了畫店,生產各種年畫200多種,每年來往于西楊家埠的畫商小販多達5000人左右,產品除銷往山東各地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東北等地,有的畫店還到外地開莊賣畫。此間,出現了專業性經營的畫店,如專供東北銷售的大門神畫店“東大順”被稱為關東莊,有專管戲曲年畫的西路莊和專印“橫披”、“洋條子”、“灶馬”的膠州莊等。
民國初年,西楊家埠畫店160余家。1922年后,石印年畫和月份牌年畫興起,楊家埠木版年畫銷量頓減。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多次到楊家埠燒殺搶掠,集市被封,百余家畫店停業。到解放前夕,楊家埠木版年畫已被破壞殆盡。
1951年11月,山東省年畫工作隊,為貫徹中央文化部、國家出版總署關于加強年畫工作的指示進駐楊家埠,舉辦新舊年畫展覽,與藝人共同創作歌頌新中國和土改運動的新年畫,幫助恢復印刷生產,并成立楊家埠年畫改進籌備委員會。
1952年10月,華東文化部和山東省文化局組織17人的年畫工作隊,在東楊家埠召開山東省年畫工作會議,濰坊、青島、濟南、徐州等地年畫藝人,年畫業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參加。會議就年畫改革問題進行了討論,正式建立了“楊家埠年畫改進委員會”。同年,組織年畫生產互助組16個,印刷新年畫40萬張。
1953年至1958年,山東省文化局、山東省文聯多次組織美術專家、學者和年畫工作隊到楊家埠調查研究,進行年畫改革、創新活動,對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后因開展“文化大革命”,年畫生產停止,年畫資料、原版大部被毀。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文化部藝術處負責人華君武提出“要恢復濰坊民間木版年畫”,并建議組織創作晉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專家到濰坊舉辦年畫學習班。同年12月,山東省文化局組成山東濰坊年畫晉京展出小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畫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濰地區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長黃鎮親臨審查,中國美術家協會華君武、文藝理論家王朝聞以及臧克家等觀看了展出,并給予很高評價。文化部還邀請了44個國家的駐華大使、代辦、公使、參贊100多人參觀了展覽?!睹佬g》雜志社、中國美術館分別邀請在京的年畫工作者、美術家、美術理論家和報刊記者進行座談。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為此發表了消息、評論和作品?!睹佬g》雜志??榻B了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東濰坊年畫》。在京展出結束后,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進行巡回展出。最后,27件年畫作品被文化部對外展覽公司選作出國展品。
1978年恢復“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年畫社對年畫進行挖掘、整理和恢復工作,并采取辦學習班和以老帶新的辦法,培養畫、刻、印、裱等人才,當年印刷年畫70萬張。
1979年,“楊家埠木版年畫社”改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舉辦天津楊柳青、濰縣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三地木版年畫聯展。 聯展以三地新作品為主,另有部分歷史資料,共185件。其中山東新作品51件。 歷史資料14件。 4月7日至10日,在蘇州召開年畫學術討論會?!度嗣袢請蟆?、《中國青年》、《美術》雜志發表了畫刊和消息。
1985年,研究所搜集畫樣280多種,原版200余套,編輯了《楊家埠年畫原版資料選》、《年畫縮樣》第一、二集及合裝成冊的全色版線裝本和線版線裝本,銷往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共16萬套。1979年至1985年,到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考察參觀的日本、美國、法國、丹麥、瑞典、澳大利亞、奧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國家的友人30多批,百余人,港澳地區的“高山民藝”、“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兩次來楊家埠大批定貨。
1990年,濰坊市文聯、山東《美術》出版社、四川省群眾藝術館、成都市群眾藝術館、四川《美術》出版社、成都市年畫研究會聯合舉辦“山東濰坊、四川綿竹年畫聯展” ,5月,在成都市開幕,并舉行了一系列學術交流和考察觀摩活動。7月,遷往濰坊市展出。展出期間,四川省年畫藝術代表團在濰坊與同行舉行了多項學術交流,并參觀考察了楊家埠年畫產地。
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游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余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游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制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制作工藝。
但是,楊家埠木版年畫也有可憂之處。一是年畫題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匱乏,現在除幾位在世的老藝人,能系統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畫技藝和精髓的接班人,幾乎沒有,而這將直接影響今后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和生存。因此,民間文化搶救工程應盡快啟動,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保護和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東省濰坊市的楊洛書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