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起源于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于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并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中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硬翅、軟翅、板子、串子、立體(筒形)等幾類,按地域和風格又分為濰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風箏。中國最大的風箏制造地在山東的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每年舉辦風箏會,2005年還有舉辦風箏錦標賽。放風箏是中國民間廣為盛行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傳統的娛樂風俗。流行于中國各地,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原用于軍事上,相傳春秋時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魯班曾制木鳶飛上天空。后來,以紙代木,稱為“紙鳶”;漢代起,人們開始將其用于測量和傳遞消息;唐代時,風箏傳入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到五代時期,又在紙鳶上系以竹哨,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又稱“風箏”。至宋代,放風箏逐漸成為一種民間娛樂游戲;元代時,風箏傳入歐洲諸國。唐以前的風箏用絲綢制作,晚唐時改用紙制。品種繁多,結構有硬翅、軟翅、傘形、桶形、長串等。題材廣泛,形式多樣。 民間還創造了風箏上的附加物,如有音響的“鶴琴”、“鑼鼓”,有燈光裝置的“燈籠”,有散落攜帶物的“送飯兒的”等,獨具特色。
寒亭區楊家埠村是濰坊風箏的故鄉。早在明代初年,楊家埠就開始扎制風箏,到明代末年,楊家埠藝人們創造性地把年畫和風箏融為一體,創造出扎、糊、繪俱佳,放飛效果好且物美價廉的楊家埠傳統風箏,“掛在墻上是年畫,飛在天上是風箏”。其風各鮮明是中國風箏的四大流派之一,與京、津、南通齊名。
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楊家埠已有風箏扎制作坊30多家,年產風箏4萬只。清末民初,以楊家埠為中心,周圍近20個村莊2000多人從事風箏扎制,有鶴、燕、蝶、蟬及各種人物風箏近百種,年產風箏18萬只。1933年4月5日,濰縣縣政府(民國)在濰縣城舉辦了首屆濰縣風箏賽會。在這屆風箏賽會上,楊家埠扎制的“四季花神”風箏最引人注目。1935年和1937年清明節期間,在第二屆和第三屆濰縣風箏賽會上,楊家埠風箏均獲得優異成績。據記載,清末民初,在濰縣大集上,楊家埠風箏日上市量8000余只,年均銷售20萬只??谷諔馉幹翞H城解放,楊家埠風箏業因受戰亂影響,日趨衰落。
解放以后,1952年楊家埠村有55戶,220人從事風箏扎制業,年扎風箏22萬只,產值5.5萬元,有“劉海戲金蟾、水漫金山寺、蝴蝶、蒼鷹”等20多個品種,主要銷往青島、濟南、哈爾濱等地。1958年楊家埠風箏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先后參加了19個國家和地區的展銷和放飛。十年“文革”期間,楊家埠風箏業遭受極大破壞,瀕于消亡邊緣。1980年改革開放以后,楊家埠風箏業恢復生機重振雄風,風箏企業發展到五十余家。風箏產品在原來硬翅風箏的基礎上,傳承創新逐漸形成了“硬翅、軟翅、板式、串式、筒式、立體等現代風箏十數個大類,品種百余個;面料絲絹、滌絲、紙質、無紡布、塑膜應有盡有;由手工扎制到分體組裝,由高檔到中低檔,年均產風箏20余萬只,年產值近百萬元……
楊家埠風箏揚名中外,到2006年,楊家埠共接待中外賓客和知名人士300萬人次,其中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等到此參觀視察,中外友人為楊家埠題詞贊譽。
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F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