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寒亭區一名應急人做了一件暖心的應急事兒,危急時刻他義無反顧地跳進河道救起了一名落水老人,因為他,這個冬天不再寒冷。
軍人的鐵血作風
這名應急人叫孫君濤,男,漢族,1984年4月出生,是一名部隊轉業干部,曾在2003年參軍入伍,2020年4月轉業至寒亭區應急管理局工作。16年的從軍生涯,練就了軍人的過硬作風。在部隊服役期間,他擔任了13年的運輸班班長,參與“神電”“藍鯨”“北字”“北鷹”等歷次重大演訓任務的運輸保障工作,駕駛軍車行駛百萬公里零事故,多次被評為紅旗車駕駛員,榮立三等功1次,嘉獎7次,6次被評為優秀士兵。2006年,22歲的他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說,是軍人的堅守和擔當激發了他加入共產黨的決心,希望能在部隊里更好地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人民服務。為了積極備戰濟南站區大比武,他加強日常訓練強度,卻因在訓練中受傷造成腰椎橫突骨折,后來鑒定為殘疾軍人。盡管身體狀況不好,但每次長途車、夜班車他都主動要求駕駛,有一次,執行緊急任務時,他舊傷復發,忍著劇烈疼痛堅持到任務完成才去醫院。
轉業到寒亭區應急管理局工作后,他繼續發揮軍人的優良傳統,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勤奮的革命精神,主動下沉到工作一線,防汛抗旱期間,他積極參加防汛演練,夜里主動加班加點參與調度工作,多次到街道檢查防汛、防火情況。七一期間,要求單位派兩人到外地維穩,本來領導已經安排好了,但他又主動請纓,說:“自己是一名轉業軍人,維穩理應是自己的責任,況且本來要出發的那名同事孩子還小,就讓他留在單位吧!”維穩的幾天內,不能跟家里人時刻保持聯系,但他任勞任怨,回來后依然是第一時間趕到單位加班值守。同時,他有重情重義的軍人風范,外地同事過年無法回老家,他在除夕夜為同事送來親手做的年夜飯和同事一起跨年,給同事帶來家人般的溫暖,平日里,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孫大哥”。
應急人的義無反顧
2021年12月4日的上午,孫君濤像往常一樣帶著兩個兒子回老家,路過寒亭區高里街道東北孫村委時,發現旁邊河道里有一個人,他馬上就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第一時間停下車跑到河道邊,一看是一名差不多70歲左右的行動不便的老人落水了,他二話沒說就跳入河道,跳進去以后才發現,情況遠比他看到的要復雜,水中都是雜草和淤泥,對營救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又加上老人體重大,身上棉衣全部濕透,進入河道后,他兩腳便開始下陷,盡管用盡全身力氣往上拉拽老人,但老人因不熟水性一直用反力,導致兩次脫手,孫君濤的力氣也在一點一點耗盡,他的兩個兒子看爸爸在河道里掙扎救人,也在岸上大喊:“來人啊,趕緊過來救人了!”這時來了兩名中年女性,伸出援手,大家齊心協力,一鼓作氣將老人救上岸,這時候,孫君濤從河道里爬上來終于松了口氣。
可是,老人上岸后,孫君濤還是放心不下,看到老人濕透的衣服,擔心不已,他想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把年紀,他很清楚,這個歲數的老人容不得半點閃失,他立馬脫下自己的厚外套披在了老人身上,關切地詢問老人情況,在確認老人無大礙的情況下,及時聯系了老人的家人,一直等到老人家人到來后,他沒有留下姓名和聯系方式,自己帶著孩子們悄然離開了現場。
冬天里的暖意融融
后來媒體經過多方打聽才聯系到他,但他篤定地說:“我覺得這是應該做的,誰看到這樣的事情都會選擇義無反顧,我們這個社會到處都是正能量。”孫君濤無不透露出一股軍人的堅韌力量,難能可貴的是,這樣不容樂觀的身體條件卻仍然毅然決然地跳入河道中對落水老人進行施救,平常他的腰傷就時常疼痛難耐,在冰冷的河水中救人后,好幾天腰部和大腿都發麻,但他很能忍,更沒有因為身體原因請假。“作為一名應急人,就應該時刻準備著擔當起應急人的責任。”孫君濤笑容樸實地說道。“我當時的關注重點全在老人身上,哪還能想到這么多呢?能夠成功救起老人才是最重要的。”
“我那兩天總感覺六神無主,回想起當日救老人的場景,現在還在后怕,如果我沒有成功把老人救起,那可真是會愧疚懊惱一生!”談及挺身而出勇救落水老人的義舉,他十分感慨。作為曾經的軍人,現在的應急人,同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覺得自己只是很自然地伸出援手拉了一把,是分內的事,不值得大肆宣揚,但是,所謂英雄,可能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默默無聞,力所能及地為這個社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且銘記。
相信,每一份善舉都會融化冬寒,匯聚成“走過冬天便是春”的那份篤定,繼續發光、發熱。(見義勇為)